灵感商店|英国艺术教父—大卫·霍克尼充满创造力的一生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年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现年83岁,26岁时就已名声大噪,被称为“英国艺术教父”,与安迪·沃霍尔齐名。
霍克尼创作生涯中三个最重要的关键词:泳池、双人肖像和摄影化观看方式。
相信许多人接触大卫·霍克尼作品都是从其“泳池”系列开始的,仿佛永远湛蓝的天空带着加州阳光特有的躁动,他将私人游泳池中的水纹照耀得熠熠生辉,而徜徉在水中和岸边的年轻人,表现出的疑虑、懒散,和性暗示又令人警觉。
NO.1
泳池系列作品
▲《Two Boys in a Pool》,60*60cm,1965年
▲《皮特从尼克的泳池中出来》, 1966年
▲《大水花》242*244cm ,1967年
▲《潜水员》,1978年
▲《泳池》,182.9*217.2cm,1978年
▲《泳池》,1980年
霍克尼对洛杉矶住宅的描绘成了南加州文化认同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游池”成为霍克尼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许多重要画作的背景。很快,如何运用绘画表现水本身的技巧成为霍克尼之后不断描绘泳池的原因之一。
霍克尼在2017年接受CNN采访时谈到,“如果你给它们拍照,它们就会凝固,而如果你用颜料,你可以画出摆动的线条。这是一个有趣的形式问题,如何去表现水、描绘水则是更有趣的事情。因为水可以是任何东西、任何颜色,它是没有固定的视觉描述。”
▲大卫·霍克尼在自己设计的泳池边,1983年
NO.2
双人肖像系列
▲《我们两个男孩粘在一起》,1961年
在私生活上,霍克尼公然宣称自己是同性恋,“作为艺术家,我必须对自己诚实。”这在上世纪60年代英国不支持同性恋的大环境下给他招来了不少异样的眼神,而如今他是艺术圈中著名的同性恋艺术大师。
▲《美国收藏家弗雷德与玛西亚?韦斯曼》213.4x304.8cm,1968年
▲《克里斯托弗·艾舍伍德和唐·巴卡迪》,1968年
▲《克拉克夫妇和珀西》214 × 305cm,1970年
▲《我的父母》布面油画 182.9*182.9cm,1977年
▲《模特与未完工的自画像》布面油画 152*152cm,1977年
当代艺术部门主席亚历克斯·罗特(Alex Rotter)称,在1966年到1971年中间霍克尼所创作的大尺幅的双人肖像,几乎都已经被美术馆收藏,而这些作品也是大卫·霍克尼艺术巅峰时期的作品。
NO.3
摄影与观看方式
&'霍克尼'拼贴
▲《艺术家肖像(泳池与两个人像)》,1972年
《艺术家肖像》十分巧合地打通了霍克尼此后数十年,以摄影为基础的观看方式。
“这幅画的主题最初是由于我工作室地板上两张照片的意外并置所引起的。” 霍克尼回忆说,“一个人在水下游泳,因此非常扭曲。而另一个是一个男孩凝视着地面上的东西,不过由于照片的摆放方式,看起来他正凝视着泳池里扭曲的身影。同时绘制两个不同风格的人物的想法非常吸引人,于是我立刻着手绘画。”
▲《艺术家肖像(泳池与两个人像)》的预备照片,1972年
▲《艺术家肖像》创作过程
如果说哪一件作品是当下全球最知名,最能代表霍克尼价格顶点的,那无疑是这件融汇了霍克尼所有重要元素的《艺术家肖像》。这幅作品于2018年以含佣金9031.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亿2000万元)的价格被拍卖成交。如今,大卫·霍克尼成为了“最贵的”在世艺术家。
▲工作人员模仿《艺术家肖像》
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霍克尼花更多的功夫在摄影上并利用摄影技术启发自己的作品。
一种新的方式来代替绘画,不是一下子看见了全部,而是在分别的、不相关联的几瞥中,不断建构起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
他开始尝试用相机来进行创作,开始的时候,霍克尼用相机拍摄同一样物品的不同部位,再拼合回物品原有的样子。
这种形式的拼贴被称为'霍克尼'拼贴。
▲《颜料手推车》摄影拼贴,1985年
霍克尼吸收中国古画中散点透视的精髓,但没有照搬,用西方油画和拼贴的技巧以多点透视的方式拼贴照片从而获得一种移动对焦的效果,创造出自己的摄影拼贴画。
1986年4月11日至18日,霍克尼创作了他最具代表性的拼贴作品《梨花公路》,这件作品也被他看作当时摄影创作阶段的结束。
NO.4
后期创作
肖像画&风景静物
▲霍克尼用iPad为霍金画像
其实,霍克尼对新事物的喜爱是闻名的。无论是追随汉密尔顿的早年,还是伴随着传真机、影印机、宝丽来相机、电子刨笔刀的各个阶段,霍克尼从来不惧于新方法的尝试。
霍克尼在他73岁高龄的时候拥有了第一台iPad,以艺术挑战科技的前沿,运用iPad进行创作,颠覆对于笔触和线条的习惯性表达。
▲自画像,iPad作品,2012年
时至今日,霍克尼的作品横跨了各种媒材,从绘画到风格独特的照片拼贴作品,从录像装置到歌剧舞台设计均有涉猎,并以独特的视角颠覆了对西方绘画的认知。正如他自己所言:“ 一旦冲破单眼观察的限制,各种惊人的事情都可能出现。”
▲《Fell Totem I》,2009年
▲《沃特附近较大的树》,459*1225cm,2007年
2007年,霍克尼完成了迄今为止他最大尺幅的创作,由50张画布组成的《沃特附近较大的树》,50张画布分别提取了不同的透视角度。站在这幅12.1米宽、4.57米高的画作面前,一种自然的包围感让人忘我。
▲《太平洋海岸高速公路和圣莫妮卡》,1990年
▲《沃德盖特更多被砍伐的树木》,2008年
霍克尼的创作离不开风景静物,更离不开肖像,而肖像作为与“人”关系最为紧密的题材,对霍克尼的生活无疑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与查理的自画像》182.9*91.4cm,2005年
▲正在为朋友绘制肖像的大卫霍克尼
2016年的夏天,霍克尼在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举办了一场专门的肖像画展。
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于2019年8月来到了中国。适逢木木美术馆5周年庆典,木木携手英国泰特美术馆展览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其中包括海报上展示的作品《大水花》。
北京木木美术馆展览虽在近期结束了,一些还未曾亲眼见过霍克尼大师作品的伙伴或许会感到遗憾。
但回顾此次展览,这不仅是霍克尼与中国的再次对话,也是古代与当代、东方与西方有关艺术本质思考的又一次沟通,是共同呈现给国内观众的一份珍贵礼物。
霍克尼对观看方式与描绘方法的持续探寻反映了他在毕生的艺术创作中孜孜不倦的追问和挑战精神,这正是霍克尼成为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在世艺术家之一的原因所在。
撰文 :图南
审稿 :菠萝油
罗文姬
. . . . . . . .. END ... . . . .. . . . . .
本文由壹衿教研组整理归纳,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
聚合阅读